导语:3月30日凌晨宁波爆破两幢高层建筑,为城市修建轨道交通让路腾地,这引发了国人对中国特有的“建筑短命”的争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至30年。其实在中国许多建筑并不是因为质量问题而拆除,排开商业利益和GDP崇拜不谈,更多的问题还出在不理性、不科学、难以持续的城市规划上。
一、中国建筑短命面面观
所谓的"短命建筑",是指没到设计寿命期限却由于种种原因而被拆除的建筑。按照国家《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至100年。但近年来,中国城乡被拆除的不少建筑,大大低于其设计年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经表示,中国城市建筑生命平均只能维持25年到30年。翻阅近年来的新闻报道,不难列出一份长长的建筑"死亡名单"。除了那些引人关注的地标性建筑以外,还有大量普通住宅,在建成后不长的时间内就因为各种原因被提前拆除。相比中国的30年平均建筑寿命,英国的平均寿命达到了132年,法国、美国的建筑寿命也分别达到了102年和74年。从众多建筑的"死亡方式"看,盲目的土地开发、混乱的城市规划、低劣的房屋质量是建筑短命的三个主要原因,这还不包括类似为世博会耗费巨资专门搭建的临时建筑。
二、短命建筑:耗能耗财
据统计,2002年全国城镇共拆迁房屋1.2亿平方米,相当于当年商品房竣工面积3.2亿平方米的37.5%;2003年全国城镇共拆迁房屋1.6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4.2%,相当于当年商品房竣工面积3.9亿平方米的41.3%。这种大规模的拆建行为,以损失大量社会资源为代价,并与固定资产快速膨胀形成互动,拉动了当地房地产价格迅速攀升。
消耗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只造出不到30年寿命的建筑
在这场“拆了建、建了拆”的运动中,中国创造了两项世界第一——在消耗了全球最多的水泥和钢材的同时,也生产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短寿命”与资源高消耗并存,已成为我国建筑产业的一大通病。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却只能持续25到30年时间。
每年拆掉上百亿元的建筑材料
2003年,我国城镇共拆除1.61亿平方米房屋,按每平方米需水泥200公斤、钢材60公斤计算,总共浪费了3220 万吨水泥和966 万吨钢材,均占我国2003 年竣工房屋所需钢材和水泥的8.9%;若按每吨水泥300元、每吨钢材4000元计算,则仅建筑用的水泥和钢材就损失了483亿元;另外,按生产1吨水泥消耗145公斤原煤、生产1吨钢消耗741公斤原煤计算,则共浪费掉1183万吨原煤。
拆房产生大量建筑垃圾,每年可达4亿吨
在过度消耗水泥、钢材、煤炭等资源的同时,大量的重复建设的“短命建筑”,也制造了大量的建筑垃圾。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上海分会秘书长张坦贤提供的研究报告,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方米建筑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吨至600吨;而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至12000吨建筑垃圾。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至40%,每年产生新建筑垃圾4亿吨。这些垃圾的运输、处理和存放,都会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